欢迎光临中国致公党镇江市委员会官方网站

网站首页 - 参政议政 - 课题调研

欢迎光临中国致公党镇江市委员会

关于强化教育公平 健全农村助学体系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2.08.27     浏览次数:

丹徒支部

2010年4月

摘要:丹徒区是镇江市的城郊区,丹徒教育的主体是农村教育。课题组以该区“建设教育公平、健全农村助学体系”为主题,采用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召开座谈、实地察看等多种形式,围绕扶贫助学工作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并作了集中研讨和分析。同时,还在征求汇总各方对扶贫助学工作建议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完善农村助学管理机制、构建工作的长效机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可资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公平 农村助学 调研报告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实施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学生资助是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平等受教育机会、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措施。近几年来,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完善和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实施,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校舍建设、寄宿制贫困学生生活补助、免费教科书发放、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普通高中助学金及生均公用经费的投入。这对推动农村各类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课题组在对镇江市丹徒区建设教育公平、健全农村助学体系作了宏观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选取丹徒区高资中学、区高资中心小学、区辛丰中心幼儿园为调研对象,采用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召开座谈、实地察看等多种形式,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总体上,丹徒区的扶贫助学工作开展得比较早,起点和水平都比较高,效果也比较好,是与该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但是,体系不够健全、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针对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等依然是农村助学工作的现实问题,还需要更加完善的长效机制来支撑。

一、扶贫助学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早在2005年,根据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做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两免一补>工作的通知》(苏教财[2005]20号)文件精神,为确保丹徒区农村适龄儿童少年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该区从2005年秋学期就开始对全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区教育局的资料显示,2009—2010学年全区困难家庭子女扶贫助学共7721人,减免和扶助资金887.315万元。其中,义务教育阶段2843人,补助金额104.065万元;高中教育阶段4878人,减免和补助金额783.25万元;办理生源地大学生助学贷款106人次,办理贷款55.169万元。该区扶贫助学工作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两个为主”,认定工作公正、公开。多年来,丹徒区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书本费、补助住宿费等规定,严把两个“关口”,全力扶助困难家庭子女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业。首先是“认定关”,他们要求各校在校园内张贴困难学生《公开信》,确定困难学生名额自觉接受社会和学生及家长的监督;其次是“检查关”,区教育局不定期组织计财、监察部门对扶贫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困难学生不能得到应有资助的予以及时纠正,对当事人提出严厉批评。几年来,该区的资助工作一直井然有序,从未收到学生及家长的投诉。

    2、做到“两个延伸”,逐步实现全面覆盖和全程资助。一是扶贫助学对象在以困难家庭子女为主的基础上,向因特殊性原因而造成困境的家庭子女延伸,逐步实现困难家庭子女扶贫助学的全面覆盖;二是扶贫助学范围在以义务教育阶段为主的基础上,向高中教育阶段(含中职)、高等教育延伸,逐步实现困难家庭子女扶贫助学的全程资助。除国家对高中、中职学生进行国家助学金补助外,从2010年春季开始,区政府颁发了对中职困难学生及涉农专业进行免学费补助文件,已分别有192人获得减免,减免资金达20.295万元。对生源地经济困难大学生,区教育主管部门从2008年开始,派专人受理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根据资料统计,几年来该区已办理贷款业务139人次,发放贷款 86.369 万元。

    3、健全制度,发挥政府在扶贫助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区教育局、财政局把扶贫助学工作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着“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理政理念,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出台具体政策和实施办法,在扶贫助学工作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该区专门出台规范性文件,明确各类扶贫助学对象及标准,确定扶贫助学经费由区财政负担,明确扶贫助学的申报、审核、公示和经费发放等具体办法,使扶贫助学走上规范运作、阳光操作的轨道。

    4、社会扶贫助学氛围浓厚。该区不断浓郁社会各界热心公益、扶贫助学的氛围,各民主党派、民间团体、各级各类慈善机构和众多企事业单位,以及广大干部群众扶危济困、扶贫助学的热情很高,踊跃捐资扶贫助学。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区共收到社会各方面捐助的扶贫助学资金共93.4万元。工、青、妇、茅山老区兴教助学协会、支显宗基金会等民间团体还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多年来广泛开展“献爱心”、“春雷行动”、“社会妈妈”等多种形式的扶贫助学活动。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使该区扶贫助学呈现出多样化和社会化的特点。

   二、扶贫助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该区扶贫助学在取得了较好成绩的同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也还存在一些值得重视和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农村扶贫助学工作的共性不足。

    1、离实现全面覆盖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扶贫助学任务还相当繁重。目前我区扶贫助学虽然在“两个延伸”上已经有所突破,但在学前教育上还是一块空白,学前教育入园难、费用高等问题仍较突出。以该区为例,全区目前共有幼儿园 16 所(其中公办园14所,民办园2所),办园经费中财政仅负担少数公办教师的工资部分,其它各类支出主要靠学费收入。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年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许多乡镇幼儿园为达到省颁验收标准,均负债改善办学条件,着手校舍改造和设施设备添置。课题组选取该区经济较发达的辛丰镇,对该镇幼儿园进行了个案研究。这是一所省优质园,全园共有学生538人,2010年秋季保教费标准是1500元/生,全园共有特困学生18人,留守儿童21人,外来务工子女58人,共占幼儿总数的18%。要解决这些学生入园贵问题,政府要起主导作用,必须要在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性和教育性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建立起以财政拨款、家长缴费及公益捐助等多渠道筹措学前教育经费的机制,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分担教育费用。

   2、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政策覆盖面小,力度不大。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政府资助的渠道有两条,一是发放国家助学金,受惠群体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一、二年级学生,每人每学年1500元;二是困难家庭免学费政策,财政政策比例占学生总数的5%。丹徒的中等职业学校只有1所,据了解,该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绝大多数家庭父母无固定工作,基本以务农结合打短工为主。据测算,一个学生一年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大概需花费八千到九千元,去掉政府补助部分,每个家庭每年还需要支付六、七千元费用,这对于农村无固定收入的普通家庭来说,确实很吃力。所以,有些家长在无奈之下只能选择让孩子早点踏上社会,自谋职业。据数据显示,两年来,该校因贫困退学的学生有84人,占学生总数的1.33%。

    3、助学机构建制尚不够健全,运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从教育部门机构状况来看,目前,在教育局计划财务科下设一个学生资助中心,仅一名工作人员兼职,无单独的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对全面的资助情况也没有系统的管理机制。另外,资助中心仅负责政府资助的一块,其他社会资源未能统一、集中利用。

三、完善农村助学管理机制的几点建议

        扶贫助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和顺利就业,是实现贫困家庭根本脱贫和防止“跨代贫困”的关键措施。切实做好扶贫助学工作,对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十分重大,亟需建立规划严谨统一、目标任务明确、政府主导作用明显、部门配合密切、社会积极参与、资源集约利用、全面覆盖、全程资助和规范运作、阳光操作的扶贫助学长效机制,保证扶贫助学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为此,课题组建议应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第一,在教育部门成立职能完善的学生资助中心,配备专职人员,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建立以财政专项资金为主、社会募集资金为辅的资金保证机制,实行统一管理,计划使用,按时拨付;

第二,建立专门的困难家庭学生数据库、信息平台和助学档案,形成农村困难家庭子女助学跟踪检查制度;

第三,搭建基金、慈善团体、网上、结对救助等专项救助平台,有效整合各类救助资源;

第四,建立和完善扶贫助学工作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发布有关信息,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倡导社会扶贫助学;

第五,逐步实现农村扶贫助学的全覆盖和全程资助,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作为教育领域十个重大项目之一,按比例加大中央、省、地方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建立学前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机制,保障学前教育必要的办学经费,推进教育公平。同时,将义务教育学生困难资助的模式延伸至学前教育,财政每年按预算拨付贫困幼儿专项助学金,用于困难幼儿的伙食费或其他费用。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促进提升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政府进一步加大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学费政策的力度,逐步实现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解决当前社会劳动力素质水平与产业升级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坚持特事特办原则,灵活运用资金,解决突发家庭经济困难子女救助;

第六,进一步增强助学金发放的人性化、科学化。目前,被资助学生往往处在大众的聚焦之下,毫无隐私可言,让他们发表感言、当众领取等方式给学生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有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因怕被人瞧不起而干脆不愿接受帮助。因此,我们应进一步牢固树立人性化思想,从细节入手,给予贫困学子更多的温暖,在让受资助人有尊严接受资助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受助者助人”的观念,自愿做好爱心传递。

        扶贫助学是一项事关国计民生,体现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倡导文明新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只有深入基层调研,在充分掌握下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资助机制和制度建设,不断浓郁全社会资助氛围,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改革资助方式,才能切实将农村扶贫助学工作落到实处,使这项工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生工程。

本文共分 1

上一条新闻:

归侨、侨眷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因私事出境有关待遇  2012-7-25 14:01:39

下一条新闻:

镇江市创业型城市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2012-8-27 14: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