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致公党镇江市委员会官方网站

网站首页 - 社会服务 - 致福工程

欢迎光临中国致公党镇江市委员会

决策前夕

发布时间:2013.07.17     浏览次数:

卢章平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今年已是实施“致福工程”的第十个年头。回望走过的岁月,往事历历在心头,尤其是这项工作从构思、策划、启动的过程,至今难忘。

   记得2003年年中的一次省委常委会上,时任省委主委黄因慧同志提出了一个构想,在省内开展一项工作,既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做些实事,为党和政府分忧,为百姓造福,又能发挥我们民主党派的优势,推动本党各项工作的开展。他初步设想,就是培训农民,组织农民学习计算机知识,让广大农民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他们的致富渠道,提高他们的生产生活水平。

   黄主委的一番话在我心里引起了共鸣。当时我担任致公党镇江市委主委一年多,处于对党务工作全面熟悉掌握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寻找创新党务工作的突破口,打造本党工作的特色和亮点。记得当时中央连续三年围绕“三农”出台了中央一号文件,说明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务求在农村工作上取得新进展新成就,我们民主党派为农做实事正好符合中央精神,也是我们党派的历史担当;如果省委的这项工作放在镇江试点实施,将和我的思路不谋而合,为推动党建工作发展创设新的平台和载体。我当即表示,镇江有意承担这项工作的试点任务,并初步设想把试点工作放在丹徒区的高资镇,理由有三:一是镇江距离南京最近,而高资地处312国道边,基本位于南京和镇江的中间位置,省委组织指导这项工作较为方便,二是高资镇是江苏省“重点侨乡”,在此开展工作符合本党侨党的特点,有利于发挥我们的优势;三是高资镇是镇江西部经济强镇,经济基础较好,当地干部思想较为开放,农民素质相对较好,也利于这项工作的实施。我把自己的想法陈述之后,立即得到了黄主委和与会同志的赞同,因此省委也初步有意向将这项工作放在镇江实施。

   回到镇江后,我反复思考我们做好这项工作的措施和办法。当时镇江致公党员数不到70人,机关连驾驶员只有4位同志,要想做成这件事,确实存在不小难度。但是我想,作为致公党的市级组织,应该主动积极承担上级组织的工作任务,精心谋划,确保成功,镇江的党务工作开展需要这样的精气神;我本人在江苏大学工作,我们还有大量分布在高校的党员,从教学组织、教材编写等方面优势可资利用;我还看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和政府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我有信心这项工作能获得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这是这项工作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随后,在省委黄因慧主委、戈琳副主委来镇就这项工作专题调研时,我胸有成竹充满自信地向两位领导表示,我们镇江愿意承担这项工作,我们镇江一定不辜负省委希望,确保这项试点顺利实施和成功!省委领导对我们的表态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且第一次明确提出这项工作定名为“致福工程”。

   开弓没有回头箭。一项从未有成功先例可供借鉴的工作,对我们民主党派来说压力不小。有压力不可怕,压力也是我们把工作做好的动力,我要求机关的同志冲锋在前,全体党员参与其中,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在工作启动后,我明确要求要把这项工作和本党的参政议政工作、社会服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合理高效共享资源,不断提升党务工作水平;机关和党内干部要在工作中检视自己提升素质,提高自己的组织协调和合作共事的能力,把工作推动作为不可多得的锻炼过程,全面提高工作水平,树立致公党的良好形象。而我,主要承担了教材编写审定工作。

   经过三个月的策划筹备,2003年9月8日,“致福工程”试点工作正式启动。犹如看着一个新生儿呱呱坠地,我的心中欣喜不已。为了展示我们做好这项工作的决心和信心,也为了展示我们致公党人的形象,我决定自己担任“致福工程”的第一位老师,主讲第一课。就在隆重的启动仪式刚刚结束,我就匆匆赶往课堂,为翘首以盼的农民学员们授课。这一刻,我将终生铭记。

   现在,“致福工程”已经发展壮大了,不但走向全国,更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看到这令人鼓舞的局面,我还总是想起我们初创的岁月,那些决策的日日夜夜。。。。。。

本文共分 1

上一条新闻:

浅谈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2013-7-17 16:01:39

下一条新闻:

“致福工程”三人行  2013-7-17 16:05:46